运动解剖力学教研室基本概况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是我院两大基础理论课程,由于学科的相近性及教学科研的互补性,自1954年沈阳体育学院建校伊始,运动解剖力学教研室就以独立的科室建立,期间虽然伴随学院的发展与其它生物学科分分合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特色的教学及科研体系,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着重要贡献。
一、学科介绍
(一)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是解剖学课的主体,作为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运动解剖学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已成为学院各学制、各专业的必修平台课程。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新专业的增加,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类遗传学、人类测量学、健身概论、运动锻练原理与方法等课程陆续成为本科教学的主干课。近些年来,任课教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代教师治学严谨、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制作了大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涌现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各级奖励,有多人在学院的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各级先进称号。由于运动解剖学学科的出色成果,运动解剖学学科两次被授予学院重点学科,现为沈阳体育学院院级精品课程。
(二)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研究生命现象中的力学问题,是力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活动中有关人体运动,运动器材,组织康复等的机械运动规律。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目前,我院开设的本科生物力学课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深度和难度。近些年来,通过任课教师的不断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及有关器械的机械运动规律。这自然就涉及人体形态结构及组织的力学特性,生理功能特点对力学特性的影响,人体自身控制运动的能力及方式对人体内力和外力影响等诸多方面是有关力学、解剖学、生理学、数学、现代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相关学科方法论的综合应用,彼此之间互相渗透融合,并始终瞄准解决人体运动的力学规律为目的的。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讲授适宜的内容,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做到了教学的多样化。论文发表数十篇,参与国家队科研课题攻关服务,不仅培养了科研队伍,而且也取得了显著实际运动效果。由于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实践中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目前在体育院校的科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师资队伍
目前教研室承担本科教学的教师共有10人,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是:3:5:2,其中博士占10 %、硕士占60 %、学士占30 %。每一位教师均经过国内或国外专业技术培训,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多次参加继续教育,并积极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各种学术活动中进行讲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具有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梯队。
(一) 教师基本情况
表1 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职务
|
职称
|
学历
|
学位
|
民族
|
备注
|
1
|
宋吉锐
|
人体科学系主任
|
教授
|
研究生
|
博士
|
满
|
专职教师
|
2
|
董敏辉
|
教研室主任
|
教授
|
本科
|
学士
|
满
|
专职教师
|
3
|
白 巍
|
|
副教授
|
本科
|
学士
|
汉
|
专职教师
|
4
|
张海平
|
解剖教学组长
|
副教授
|
研究生
|
硕士
|
汉
|
专职教师
|
5
|
闫红光
|
力学教学组长
|
教授
|
研究生
|
硕士
|
汉
|
专职教师
|
6
|
杜晓萍
|
|
副教授
|
本科
|
学士
|
汉
|
专职教师
|
7
|
程志清
|
|
副教授
|
研究生
|
硕士
|
汉
|
专职教师
|
8
|
陈 新
|
教研室秘书
|
副教授
|
研究生
|
硕士
|
汉
|
专职教师
|
9
|
王 新
|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汉
|
专职教师
|
10
|
魏 国
|
|
讲师
|
研究生
|
硕士
|
汉
|
专职教师
|
(二) 教师介绍
1、宋吉锐
运动解剖学教授。 1982年1月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获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承担《运动解剖学》教学工作。曾任解剖力学教研室副主任,1991年至1996年在日本筑波大学体育研究科留学,获运动生理学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回国,次年考取中国医科大学解剖学专业博士,2000年7月毕业,获人体解剖与组织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现任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教材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解剖学会理事、辽宁省十届人大代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分别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体育科学、解剖学进展等刊物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参与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基础》一书的编写工作。研究方向为肌肉的形态与机能的研究。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解剖学、健身概论、运动锻练原理与方法。
2、董敏辉
运动解剖学副教授。 1982年12月毕业于锦州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3月至199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进修学习结业。1998年沈阳体育学院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沈阳体育学院解剖力学教研室主任,辽宁省解剖学会、全国解剖学会会员。
近年来,分别在体育科学、沈阳体育学院院报、体育科学、湖北体育科学、解剖科学进展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获2002年沈阳体育学院优秀教师。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
3、白巍
运动解剖学副教授。 1977年恢复高考后沈阳体育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并留校任教。1982年至1984年由学院选送到北京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进修学习,现任沈阳体育学院解剖力学教研室副教授。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写组《运动解剖学》小组成员、全国高校运动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网球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网球队教练及科研教练、全国网球运动员体能测试组负责人、辽宁省体育运动训练中心教练员岗位培训客座教授、辽宁省省委省政府的省厅级领导干部网球健身俱乐部主讲教练。1999年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获亚运会科研攻关与服务先进个人。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解剖学、人类遗传学。
4、张海平
运动解剖学副教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在读,现为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党总支委员,解剖力学党支部支部书记,运动解剖学学科教学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肌肉的形态与机能的研究。现已参与完成的省部级课题一项,市院级课题三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另有多篇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获奖。在02-04年度学院教学优秀课的评优中,荣获一等奖。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
5、杜晓萍
运动解剖学副教授。1983 年7 月医学院校大学本科毕业, 1996 年到沈阳体育学院任教师,主要科研方向是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
6、程志清
运动解剖学副教授。1995年7月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到沈阳体育学院任教师,主要科研方向是运动与健康。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人类测量学。
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素养、能力特点,结合学院发展、社会发展特别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确定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作为主要的科研方向,发表论文十几篇,两篇入选第六届、第七届体育科学大会,进行大会交流;沈阳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心理素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负责人)被沈阳体院确立为2004年院管课题,现在已经完成大部分研究任务;2000年院管课题“解剖力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应用”的子课题“对学生解剖力学学科成绩综合评价的研究”已经结题。
7、陈新
运动解剖学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近四年的医疗工作。1997年考取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力学教研室教师。主要科研方向是运动解剖学CAI课件的研制,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运动解剖学authorware课件,获首届人体科学大会一等奖,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
8、魏国
运动解剖学讲师。1995年毕业于辽宁卫生职工医学院,从事近四年的医疗工作。1999年考取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生理学专业博士在读。2002年毕业后担任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运动解剖教师工作。主要科研方向是骨骼肌形态机能研究。主持一项省体育局课题,参与两项省级课题。
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
9、闫红光
运动生物力学教授。 教育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运动生物力学硕士研究生。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委员,辽宁省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秘书长,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教学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运动的技术分析与评价,人体肌肉力的实验研究。现已参与完成体育总局课题3项,院管课题3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另有多篇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获奖。在教材建设方面主编《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分析》12万字,副主编《运动生物力学》人体科学用书 8万字, 副主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系、武术系用书6万字,编写《 运动生物力学学习指导书》,另外还担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委会委员。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运动技术分析与评价。
10、王新
运动生物力学讲师。1997年毕业于辽宁工学院,在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任文化课教师。2000年考取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教师。主要科研方向是运动技术分析。主持院管科研课题一项,参与院管教学课题一项,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另有两篇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承担的本科课程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评价。
三、实验室建设
目前解剖学有专用实验室、标本陈列室、标本制作室、多媒体教室等。用于实验、教学的标本、模型陈列于实验室内,包括全身骨骼、关节、肌肉、内脏、神经、心血管等标本及模型,另配有完整的运动解剖学挂图。我院的断层标本制作技术和完整的断层标本等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经常接待兄弟院校的同行及教辅人员参观,并给予指导和培训。教研室已经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并有专机上网,随时查阅国内外相关的运动解剖学教学资源。
运动生物力学现有图像解析室、力量训练室、测力实验室、摄像室和实验室。用于实验和教学,包括爱捷录像解析系统、两部M9000高速录像机、一部三维框架、SAFMS-T六维力测力平台系统两套、CYBEX6000等动测试仪、艾
力尔智能化力量诊断与训练系统
MEGAME6000P8肌电测试仪、FootScan测力鞋垫等设备。我院的运动分析系统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能满足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研究需要。在运动技术的诊断和改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成果
近几年,教学研究及科研活动涉及到多门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基础课程,如: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测量学及人体力学、人体运动学等。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更新内容体系、提倡个性化教育、开展问题式、讨论式、互动教学等方法,并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教研室全体教师重点进行了以下教学研究:
1、素质教育的课题研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课程优化整合的具体方案,发表数篇有关运动解剖学素质教育的研究论文。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课题研究:结合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运动解剖学教学课件,并广泛应用于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两届沈阳体育学院举办的多媒体课件评比中均获一等奖,并于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运动人体年会上报告,取得良好的轰动效应,引起同行的特别关注。
3、实验教材建设:为加强运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工作,体现学科的专业特点,教研室加强了《运动解剖学》的实验教材建设,编写了两本实验教材,即《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并应用于应用于运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教研室加强了《运动生物力学》的实验教材建设,编写了一本实验教材,即《运动生物力学学习指导书》,并应用于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4、教学、科研相关论文: 1)《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省部级),2002,2;2)《运动解剖学CAI课件的实验课考试尝试》,辽海出版社,《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之二(市级),2003;3)《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究》,辽海出版社,《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之二(市级),2003;4)《运动解剖学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的研究》,辽海出版社,《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之二(市级),2003;5)《组织学教学的几点体会》,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省部级),2000,2;6)《CAI在运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省部级),2002,4;7)《运动解剖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省部级),2003,4;8)《第一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省部级),2000,3;9)《关于改革运动解剖学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省部级),2002,1;10)《运动解剖学实验考试课件的制作与应用》,2006年全国运动解剖学学术会议;11)《运动解剖学多媒体可见制作中抓图软件的应用》,2006年全国运动解剖学学术会议;12)《大学体育与健康新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谈人体形态测量的解剖学基础》,2006年全国运动解剖学学术会议;14)《成人教育运动解剖学二十年教学回顾与展望》,2006年全国运动解剖学学术会议;15)《从体育艺术的视角看人体生物塑化标本的研发》,2006年全国运动解剖学学术会议;16)《解剖学技术-人体头部矢状面标本及标本盒制作》,2006年全国运动解剖学学术会议。
5、主要教学研究表彰/奖励:1)《运动解剖学课件》2003年获沈阳体育学院第二届多媒体课件评比会一等奖;2)《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05年获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运动解剖学》2005年获辽宁省精品课程;4)《从体育艺术的视角看人体生物塑化标本的研发》获2006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五、学科特色
(一)强化基础、突出应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人体运动为起点,开展以解决体育实际问题为先导的问题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基础—应用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突出能力的培养,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多种现代化媒体手段的应用
我们自行开发研制的运动解剖学教学软件,包括CAI课件,具有特色的电子教案、视听教材和自测练习等内容,在理论课和实习课中使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已建立的网络教学,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实习指导、习题、及网络课程等,为现代化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增添了新的光彩。
(三)倡导团队精神的优秀集体
建立了一支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队伍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实践丰富。名专家上讲台,中青年教师上擂台,参加各种讲课比赛。充分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特长及潜能,并通过进行国内外交流、继续教育、外语培训、业务学习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力学
(一)强化基础、突出应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人体运动为起点,开展以解决体育实际问题为先导的问题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基础—应用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突出能力的培养,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及应用分析能力
以学科基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实际应用的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内容,实施分组教学,增加动手机会,提高实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倡导团队精神的优秀集体
建立了一支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队伍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实践丰富。充分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特长及潜能,并通过进行国内外交流、继续教育、外语培训、业务学习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运动解剖力学教研室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教学、实验及科研的完整体系,也涌现出多名在国家、省市颇具影响的教授和学者。教学条件也处于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并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及配套设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两大学科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将不忘老一代教师的艰难创业精神,敬业工作,不断探索,为学院的快速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